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北京频道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李波)首都“十四五”规划质量结论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于10月30日举行,即高精尖产业发展专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前沿。 “十四五”以来,GDP总量突破3600亿元,年均增长9.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5%。 “五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前沿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李李表示,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出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024年,产值增长40%以上,达到900亿元以上,增速全国领先。国家信息创新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着,国家信息创新园现有工业用地170万平方米。引进培育了包括中兴通讯在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高度自动驾驶示范区正在加速迭代,规模应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径。该示范区覆盖全市6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里程已超过4000万公里,覆盖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多家主要自动驾驶汽车公司,例如百度Zhixing,都聚集在那里。数据基础设施系统试验区推动效应凸显,最大、领先的国家公共计算平台在北京建成。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已超过400家,总价值超过50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产业集群能源水平提升,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北京市土地面积1.37%,贡献工业增加值近40%。四大产业总产值超过5600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8%,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汽车产业规模仍超过2000亿元,豪华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正在形成两大产业链。大电气集团工业集团称之为智能互联汽车。去年增长21.8%,占全市总量的60%。电子信息产业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去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生物医药产业拥有企业近5000家,年收入超千亿元,占全市产值的45%。拥有190个新药临床批件、34个商业器械产品批件,位居全市全球第一。国际医药创新园(BioPark)自成立以来,已吸引了20多家跨国制药企业入驻。高端装备产业形成“研发-制造-服务”完整链条。去年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约占全市产值的四分之一。从综合运输的角度经过形成和发展,经济开发区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两产融合示范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领域保持年均7.2%的增速,规模超过1.2万亿。建成2个“灯塔工厂”、17个智能工厂、21个数字化车间。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打造全球艺术智慧之都,构建要素、产业、平台、场景、生态五大支撑体系。 2024年,数字经济主产业收入6303亿元,位居全市第二。经济开发区计划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释放高精尖产业新动能,在“三市”实施10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它有 1,084专业型、新兴型中小型企业,全国中小型专业、特色、新兴企业155家,独角兽企业19家,国内高新技术企业2386家,地方政府以上研发机构400多个,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0多个。从未来产业发展尝试来看,经开区将创新打造名为“模拟世界”的新型人工智能产业社区,覆盖从初创到领先的全支撑周期,吸引40家以上优质企业入驻。北区,全区规划超过3万比索的计算能力。建设京都最大的算力中心。连续第十年举办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世界机器人大会。全球首家个性化智能机器人4S店、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正式开业内德。如果“北京火箭街”建成,商业火箭企业集中度将达到全国的75%。此外,还阐述了23个未来产业领域,包括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和聚变能源。刘力接着表示,经济发展将最大限度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具有生产力新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人工智能综合应用和国家替代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城市。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设计,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庄中心谷”。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构建高水平自主化4.0阶段美国驾驶示范区将正式启动。建设航天创新示范区,打造“千家企业联动、万颗星在轨、千亿营收”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同时,提升四大产业发展水平,做强新一代信息产业,优化豪华汽车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生物科技和健康产业整体,深化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打造全球新兴产业发展领先的战略山区。加快未来产业创新突破,固化“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发展目标,打造一系列未来产业教育平台和特色产业园区,推出一系列引领前沿的参考产品和服务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形成一系列重大突破和独特成果。同时,发展亦庄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梯队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深度融合、价值赋能、创新引领、规模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实体升级、空间集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特别说明: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社交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仅供参考。另外还有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