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老农民、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写道:“中国每年使用农药337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0%。” “年人均农药消耗量为2.59公斤。” “每公顷的用量是美国的4.7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是2017年的。《浸泡在农药的中国人》一文指出了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此文一出,犹如向舆论场发射了一枚深水炸弹。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成为中国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经典谣言。为什么这是谣言?因为实在是太离谱了。首先,从基础数据来看,联合国粮食组织(FAO)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中国农药使用量仅在20万吨至30万吨之间,这将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大国。雅阁对比联合国粮食组织(FAO)公布的2022年全球农药使用量,我国使用量超过20万吨,仅排名第五。文章称,中国每年消耗农药超过300万吨。这怎么能让实战排名1、2的巴西和美国难堪呢? 《中国人被农药浸泡》软文更有趣的是,文章对农药用量的描述显然是矛盾的。 《被农药浸透的中国人》中对农药使用的描述显然经不起推敲。上一段说,中国每年使用农药337万吨,并得出结论,世界上一半的农药都用在中国。然而,下一段说,全球农业生产每年使用约350万吨农药。那么他们是如何得出“337 万 ÷ 3.5 毫on = 50%”,违背了数学定律?还是当事人根据数据编造了“96.3%”的谣言,却凭良心将其抛弃?无独有偶,文章称2014年中国农药使用量为180万吨,而FAO官方数据实际为34.9万吨。换算成每公顷使用量为2.64公斤,这一数字甚至低于日本(11.85公斤)令人震惊的是,假设这些农药全部被人体吸收,不考虑农作物上的实际农药残留量,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年吃掉1公顷(约6吨)的粮食,如果一个成年人摄入这个量,他或她可能会在中毒前因吃得过多而死亡(PS:正常情况)。一个成年人每年的食物摄入量约为300公斤至500公斤。)为什么我们得出2014年使用量为180万吨的结论?这个数据的来源实际上是d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农药使用数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公布的数据是指成品农药的实际规格,而FAO公布的数据是指农药的百分比含量,即农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比重。两者之间的统计功效存在差异。两者有什么区别?市场上的大多数农药并不是直接以原料药的形式使用,而是必须添加到溶剂中并稀释成制剂后才能出售。最后,农民购买的制剂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稀释后才能使用。以常见杀虫剂氯氰菊酯为例。该产品的形式是4.5%氯氰菊酯乳剂。该制剂中有效成分氯氰菊酯的含量仅为4.5%。使用时,100毫升制剂仅含4.5%活性成分应与150-300升水混合,这意味着按活性成分含量4.5%将制剂稀释1500-3000倍。加上害虫吸收的损失,最终留在作物中的量是微乎其微的。该农药喷洒比较粗暴,属于大农药范畴。对于精准导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说,有效成分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稀释效应更加明显。例如,油菜素类药物中,原药中有效成分含量约为95%,但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仅为0.1%,甚至低至0.004%。在实际应用中,这种低浓度配方必须稀释数千倍。这相当于 0.04 ppm,即一亿分之四。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稀释度?原因是作物生长只能耐受极少量的活性成分。在许多在人们的想象中,农药的使用就像是把粮食陆续扔到地里。因此,农作物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这些残留在我们的盘子里清晰可见,最终进入我们的胃里。但实际上,如果你这样做,庄稼就会变得难以忍受。毕竟,我们都是以碳为基础的有机体。你们人类害怕上瘾吗?假想的农药喷洒与实际的农药喷洒 在这篇题为《浸入农药的中国》的文章中,作者以中国农药成品剂型数量为分子,以世界农药含量为分母计算,得出了中国使用了世界50%农药的惊人结论。此外,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生产的农药成品约有45%用于出口。此外,有些农药还用于森林保护等领域(例如杀虫剂)松木的ct控制)、卫生、公共传染病的预防和啮齿动物的控制。因此,实际进入种植过程的农药残留量显着减少。森林病虫害防治 农药熏蒸 总之,这篇文章中的数据非常混乱,很难直接看到,而且对农药喷洒的描述也缺乏最基本的专业常识。如果你滚动到页面底部查看此类文章,你经常可以发现它们推销有机产品的痕迹。杀虫剂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1845 年,一种名为疫霉菌的真菌像绿色瘟疫一样在爱尔兰的田野中蔓延。短短三年内,欧洲粮仓陷入饥饿,一百万人死亡,两百万人逃往美国。这场被称为“马铃薯饥荒”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徒手对抗农作物病害。纪念爱尔兰马铃薯饥荒的青铜雕像。 1942年,t河南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和蝗灾。蝗虫如冰雹般倾盆而下,啃食庄稼的声音就像大雨打在防水布上一样。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蝗灾,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缺乏足够的农药生产能力,在地狱般的蝗灾面前束手无策,最终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悲剧。电影《1942》表明,害虫防治材料的缺乏是导致当年毁灭性饥荒的原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曾对水稻病虫害进行过研究。我们已经评估了由此造成的损失。在西南、江南稻区、华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东北稻区开展了七种情景:完全不防治、农民常规防治、综合科学防治、除虫无病防治。ol,防治病害但不防治病虫害,不防治稻叶蝉,不防治稻瘟病。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加任何防治的情况下,在病虫害高发年份,华南和江南试验站损失率分别达到77.94%和59.63%,三年平均损失率分别为64.08%和50.31%。西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水稻产区三年平均损失率分别为26.47%、28.36%和19.67%。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如果没有化学农药的保护,我国农业就难以实现粮食安全和谷物自给自足。据该协会补充的《中国农药行业形势报告》显示,在中国农药行业,停止使用农药将使农作物减产35%至40%,其中水果和蔬菜的损失可达40%至60%。 “泡”软文系列的另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有1000多种农药,但害虫只有20多种”。根据国家农业技术中心历时五年对农作物主要害虫种类及其风险进行的调查,确认日本有害虫3238种,其中病害599种、害虫1929种、杂草644种、害虫66种。根据这些软商品的逻辑,害虫及相关疾病的治理可以通过生态方法来完成。这实际上是作者经常提到的狭间论点。当然,这其中有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引入天敌、以生态平衡的方式控制病虫害的逻辑。但该方法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的应用深受真实环境的限制,所能达到的效果ed 的数量非常有限。从更广泛、更综合的逻辑来看,生态方法解决病虫害的有效性取决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特定人群的承载能力、特定的粮食需求等多重因素。简而言之,就是养活一个人和养活 14 亿人所需的农业类型的差异。时常出现这样的病虫害,世界上发生的病虫害,不使用农药,单纯依靠生态方法来防治可靠吗?显然不是。一旦发生大规模害虫侵扰,生态控制方法过于温和且耗时,难以发挥作用。你必须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生命形式的一小部分。因此,地球最初并不是为人类服务的。在这种生态平衡中,既有对人类有益的元素,也有对人类有害的元素。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天地无情,对待万物如狗反刍。”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与地球生态系统不断竞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法超越自然规律,但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迷信,认为自然会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即使在目前植保科学发展水平上,化学防治仍然是最方便、稳定、快速、有效、可靠和经济的防治手段。没有化学农药的替代控制方法,特别是在突发或侵入性生物风险的情况下。此外,生态管理与化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在实践中,化学方法和生态方法常常结合起来防治病虫害。例如,国家一直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什么是预防和综合防治?因此,任何猫,黑色或白色,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可以有效地纳入和使用。不管意识形态标签如何,生态管理与化学品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牺牲效率以求稳定,而后者则以牺牲稳定为代价求效率。最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使用的指标。当地区迫切需要大量粮食生产并面临严重而紧迫的病虫害防治压力时,效率显然更为重要。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试图养活全国7%的地区22%的人口,同时又追求小资产阶级普遍向往的田园生活,显然缺乏现实依据。从全球经验来看,100%环保没有一个国家实现完美治理。此外,“有机”这个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产品人为定义的结果。人类可能无法完全适应纯天然作物。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存在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驯化过程。云南的“红伞白杆”吃起来也不会“躺着”。有机是一个科学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或商业符号?这也必须从辩证的角度来考虑。问:因此,诸如“中国充满农药”这样脱离现实的软文,与其说是倡导食品安全的社会良知,不如说是投机者愿意歪曲现实来推销以营利为目的的有机农产品生意。这些都表明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并激发了极端环保主义者对无农药乌托邦的无尽向往。无论如何,这些说法只不过是毫无根据的故事,与现实相去甚远。虽然我们不否认有机农业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文明,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当前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脱离生产力增长的实际水平谈论理想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农药管理制度我国有农药登记管理制度,但农药登记流程往往比公众想象的更严格。为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安全,新的、合格的、合规的农药产品登记证必须经过至少五年的严格检测。产品开发成功后,企业应委托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以下六项关键测试评估: 我国农药新产品的许可登记及商品化流程 1)环境毒性测试 该环节旨在评估农药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农药产品在土壤和水中的降解能力。由于长期的发现和测试,场景差异很大测试周期,通常需要大约两年才能完成。 2)产品毒性测试是为了评价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致敏性、致畸性、致癌性和体内代谢等。 3)产品化学性能测试的目的是测试本体的储存稳定性并评估产品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产品的环境毒理学、产品毒理学和化学性质检测规定 4)室内生物检测试验,检测产品在室内环境下相关作物的适用性。 5)田间试验测试产品在田间环境下与相关作物的适应性。它通常分为两个计划。一是两年五地计划(即两年内在五个不同的生态区域进行测试)。另一种是为期1年、10个地点的测试(即在10个不同的生态区域进行测试)。一年)。这样就保证了农药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6)农产品残留检测,检测各种农作物喷洒后的农药残留,确保其不影响人体健康。企业完成上述检测后,应送交国内有关部门,由农业科学、环保、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审查。这个审查过程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在我国,可以说所有合法合规的农药产品都经过严格的检测。一切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都在受到国家有关部门更加审慎的考虑,并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您如何看待农药的安全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使用农药就没有风险呢?显然不是。杀虫剂是其固有毒性理性的产物,并声称哎没有毒绝对是自欺欺人。然而,公众对农药中毒的担忧常常被误导。每次出现问题时,都会有妖魔化农药、否定农药的声音,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事实上,在登记制度的严格控制下,当前农药产品的真正风险主要集中在生产和使用两个具体环节。在生产方面,一些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采用“借证”、“许可”等手法生产产品,伪装成好产品,明显降低产品质量。当涉及到应用程序时,问题就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利润,许多企业在不了解农化品应用技术的情况下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盲目运用营销策略,盲目拓展市场,制造农药危害问题。上o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用药的思维和能力,导致用药不当。尤其是喷洒农药,可以说是一项技术活。农药越精细,越需要科学指导。然而,由于用药不当而导致的药品事故每年都时有发生。与其妖魔化农药,不如呼吁提高农药施用水平。在科技能力提高的支撑下,当前的农药施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技术应用层面,5G大数据和AI植保平台的广泛应用,将使农民通过AI大数据远程分析作物状况,并根据指引合理调配药物。植检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将进一步提高喷洒精度显着减少浪费和喷雾量。随着数字化赋能,农业逐渐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应用端精准度大幅提升。技术进步不仅重塑了产业生态系统,农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成为持续降低农药危害风险的根本保障。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更加绿色、安全。在组织架构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提出,要构建从国家农业技术中心到省级服务站、县级推广中心、村级服务站、科技示范院的“四级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区工商联全国农技协会整合了12名科研院所专家、28名市科委委员、400多名区市两级农业工程师、80多个会员单位的20多名“土壤专家”,汇聚成一个服务平台,成功构建了Vin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纵向实施了市、区、镇、企“四层融合”。实体。通过建立纵向协调机制,该体系可以有效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快速转移,使技术转移及时高效实施,为实现纵向互联互通提供技术、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农业领域的大部分破坏放量市场实际上是农药企业、农药流通渠道、甚至我国农作物生产者的相对过剩造成的。过度扩张会导致挫折和不公平的竞争。农化行业的标准化将显着降低产品和销售阶段农药危害的潜在风险。针对这一现象,国家今年正式推动实施“一证一品”政策,严格规定一张注册证只能关联一种产品。该措施虽然取消了“出借证”和“许可证”的范围,但也促进了农资销售渠道向拥有申请者经验和技术能力的经销商集中。一证一品绝对是近年来农业投入品行业的一大变革。这种转变将导致农化行业优胜劣汰。制造商和农业投入贸易商,最终为整个行业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态系统。这将使整个行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技术,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有效预防农药损害事件的发生。考虑到社会稳定的因素,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且充满竞争的,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家有远见,对前进的道路也很清楚。如果你一步一步地坚持每天努力,你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通过照片来区分网络巨魔和真正的专业人士。最后,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大计,解决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保持务实的态度,不能用观念扭曲现实,更不能用思想扭曲现实。党卫军用意识形态标签否认农药本身。可以说,几千年来,人类为了生存,一直在与自然作斗争。历史上因饥饿而流泪的悲剧屡见不鲜。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水平。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虽然生态管理的概念当然值得称赞,但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应该被视为化学控制的有用补充而不是替代品。我们不应一味追求零农药的乌托邦理想,而应该更加科学、生态地使用农药。盲目追求这种乌托邦会导致生产力下降,就像欧洲的空心化一样,并最终导致我们受制于他人的统治。应该指出的是,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人类不复存在,所谓的生态系统对人类还有什么意义呢?事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全完美的。承认不完美并努力使其完美,这才是逆境中人生的真谛。